首页 >> 科研动态 >> 亮点报道

亮点报道

秦四清科研团队所提交科学问题——“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20个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发表日期:2019-07-02来源:放大 缩小

  ()前言【摘自 央广网、中国科讯、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20196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守为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发布了2019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周守为指出:科技工作者劲应该往哪里使?哪些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优先攻破?这些问题的发布能起到技术引领作用,有助于社会各界、一线科技工作者及企业家预判世界科技发展方向,集中精力攻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形成新的产业和业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四清科研团队提交的科学问题——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位列其中。 

  ()“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提案背景介绍 

  大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显然,大地震预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彻底解决了该科学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减灾实效。尽管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已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未能掌握大地震的前兆、机制和规律,仍无法做出可靠的预测预报。 

  秦四清科研团队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另辟蹊径找到了解决大地震预测科学难题的新途径,即澄清发震载体并认识其力学行为和演化机制,是解决该难题的关键,其中掌握发震载体变形破坏过程中体积膨胀点至峰值强度点之间加速破裂行为的演化规律,是解决该难题的突破口。 

  2009年以来,秦四清科研团队经过近10年的探索,明确了发震载体为锁固段,发现在锁固段断裂前的体积膨胀点处会出现可识别前兆——高能级破裂事件,建立了锁固段体积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之间的量化关系,揭示了锁固段损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分配原理,阐明了地震区的物理涵义并编制了把全球地震区划分图,提出了地震区地震周期旋回概念,澄清了地震物理机制与可预测地震事件类型,进而创立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构建了一套大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其中长期预测方法体系。   

  运用该理论和方法,对各地震区标志性事件(锁固段和次级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处的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效果良好,对某些地震区标志性事件的前瞻性预测也已得到证实;提出的建议——“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从原度调整为度为宜,已被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8-2035)》采纳。 

  该理论能很好地描述地震产生过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进而提高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能力,亦有助于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 中国科协征集发布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活动介绍【摘自 央广网、中国科讯 

  中国科协自2018年起通过所属全国学会及学会联合体,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发布活动。这是中国科协发挥自身组织和人才优势,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明确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2019年的征集发布活动得到81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的积极参与,有736 位科技工作者参与撰写、1527 位专家学者参与推荐、7079名科研一线科学家参与线上初选、124名学科领军专家参与复选线上投票、52名专家参与复选现场评议会、27名院士专家参与终选,最终确定了正式发布的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附件: